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西南40公里,屬祁連山脈,長90公里,是青海湖東部的天然水壩。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,海拔最高為4877米,青藏公路通過的日月山口為海拔3520米。
日月山不僅有恢宏的歷史意義,它還有非常重大的地理意義。它位于我國季風區(qū)與非季風區(qū)的分界線上,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疊合區(qū),是青海省內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線,劃分了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。
日月山因山體呈現紅色,故古代稱為赤嶺,在藏語和蒙古語當中日月山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。
相傳文成公主把寶鏡拋在兩座小山上,東邊映著落日的余暉,西邊照著初升的月亮,日月山因此而得名。
日月山東側一派塞上江南風光,西側草原遼闊,牛羊成群,一幅塞外景色,兩側的反差在國內很罕見。
日月山自古就是歷史上“羌中道”、“絲綢南路”、“唐蕃古道”的重要通道。南北朝時期,由于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堵塞而開辟的“絲綢南路”,即經日月山、青海湖,過柴達木盆地通往西域。唐代開辟的“唐蕃古道”更是由東北入境從西南出境前往河源去拉薩,貫穿海南州腹地。日月山曾經是會盟、和親、戰(zhàn)爭以及“茶鹽”、“茶馬”互市等等重多歷史事件的見證。
日月山,是我國自然地理上的一條非常重要的分界線,是我國外流區(qū)域與內流區(qū)域、季風區(qū)與非季風區(qū)、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分界線,也是青海省內農業(yè)區(qū)與牧業(yè)區(qū)的分界線,是進入青藏高原的必經之地。
日月山東側是青海的農業(yè)區(qū),阡陌良田,一派塞上江南風光;西側是一望無際的牧場草原,草原遼闊,牛羊成群,是一幅塞外景色。山體兩側有如此之大的反差,實屬國內罕見。日月山頂部由第三紀紫色砂巖組成,山體呈現紅色,故古代被稱為“赤嶺”。
日月山,歷來是內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。早在漢、魏、晉以至隋、唐等朝代,都是中原王朝轄區(qū)的前哨和屏障。故有“西海屏風”、“草原門戶”之稱。北魏明帝神龜元年(公元420年),僧人宋云自洛陽西行求經,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。
在歷史上,日月山還是唐朝與吐蕃的分界。 公元7世紀,以松贊干布為首的吐蕃雅隆部落,兼并了其他部落后,在一個叫邏些(拉薩)的地方建立了吐蕃王朝,與當時的唐王朝就以赤嶺為界。
古代歷史上有許多發(fā)生在農牧區(qū)交接地帶的互市,赤嶺互市就是較著名的一個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,在今青海東部地區(qū)設鄯州(治今樂都碾伯)、廓州(治今化隆群科),置刺史。次年,唐與吐谷渾講和修好,并達成互市協(xié)議,互市于承風戍(今拉脊山口)。開元二十一年(733年),唐與吐蕃定點在赤嶺互市,以一縑易一馬。
唐肅宗以后開展了“茶馬互市”,青海大批的馬牛被交換到內地;內地的茶、絲絹等同時也交換到了牧區(qū)。
明后期至清初,互市地點增多,增有鎮(zhèn)海堡、多巴、白塔兒(今大通老城關)等。清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后,對互市嚴格控制,規(guī)定只準每年2、8月在日月山進行互市交易,并派軍隊彈壓。后因這種規(guī)定不能滿足各族群眾之間的交換需要,清廷便數次放寬政策,并將日月山互市地點移至丹噶爾(今湟源縣),日期也予以放寬。丹噶爾互市是日月山互市的繼續(xù),很快成為“漢土回民遠近番人及蒙古人往來交易之所”,在嘉慶、道光之際,商業(yè)尤其繁盛。清《丹噶爾廳志》記載丹地市場“青海、西藏番貨云集,內地各省商客輻輳,每年進口貨價至百二十萬兩之多”,成為當時西北地區(qū)顯赫的民族貿易的重鎮(zhèn)。
有山團建專注日月山團建一站式服務,專屬策劃師私人定制更有創(chuàng)意更有效果的日月山團建活動方案,超過100名資深領隊和專業(yè)培訓師,可提供8-20000人日月山團建一日游/二日游/三日游/四日游/五日游/定制旅行,一切以客戶為中心。有山團建專注高端團建、中高管領導力修煉、賽事活動、文化賦能,致力于幫助企業(yè)升華企業(yè)文化,打造更有凝聚力更有戰(zhàn)斗力的團隊!
推薦:北京團建方案 團建項目 年會策劃公司 北京團建公司 雁棲湖團建 金海湖團建 古北水鎮(zhèn)團建 水長城團建 海坨山谷團建 公司運動會 企業(yè)家庭日 趣味運動會 30人團建 50人團建 100人團建 200人團建 500人團建 開年團建 開工團建 年中團建